人口资源
平安区现辖5乡3镇111个行政村,493个合作社,7个居委会。共有15个民族,户籍人口12.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1万人,占55.4%,非农人口5.65万人,占44.6%,汉族占71.2%,回族占22.1%,藏族占4.7%,土族占1.3%,其它民族占0.7%。常住人口10.9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7.5%。
全县总面积769.15平方公里(合115.37万亩),有耕地面积313370亩(水浇地62016亩,浅山地186855亩,脑山地64499亩),人均耕地2.57亩。
气候资源
平安区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夏温差小,太阳辐射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凉爽,秋季阴雨湿润,冬季相对寒冷,是天然避暑胜地。年平均日照2711小时,日均7.4小时。年总太阳辐射量140.3—152.2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7.3℃,最热月平均气温18.7℃(7月);最冷月平均气温-6.2℃(1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4.9℃。极端最高气温37.6℃(2000年7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21.9℃(1995年1月24日),农作物生长天数165~220天,作物生长期0℃以上积温1417.7℃~2882.1℃,无霜期174天。年内降雨分布不均,年均降雨量338.5毫米,年均蒸发量1845.9毫米,为降雨量的5.5倍。
水利资源
平安区水利资源较为丰富,湟水河境内长约31.2公里,径流量14070万立方米,日均过水量为384万方/日,年可利用水量高达4600万立方米,主要通过平安渠和小峡渠两个引水工程引入利用,为工业用水提供了低成本水源,也是平安区的重要生态元素;祁家川沟、白沈沟、巴藏沟、西沟四条沟岔的年均径流量8941万立方米;县域内6座小型水库,有效库容870万立方米,对发展农田水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供水主要有:来自西宁市的水源:接入管道直径600mm,沿109国道线贯穿全境,供水接口随处可接,设计日供水量3万吨/日。白沈沟自备水源:设计日供水量为8000吨/日。六台水库水源:目前已达到设计库容302万立方米,架设20公里输水管网可与自备水源相连,补充和增加城市自备水源供水能力。文祖口水源:项目正在实施,距县城20公里,设计库容350万方。
旅游资源
平安区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区域的镶嵌地带,境内景观独特,风光旖旎,群山南峙,沃野北坦,草木葱郁,风景怡人,既有峡群林区的天然奇秀,又有洪水泉高地的开阔壮丽;既有祁家川裸岩丹霞的奇特壮观,又有冰岭山药水泉的神奇迷人;既有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受戒落发的古柏之香,又有堪称西北一绝的伊斯兰教艺术瑰宝洪水泉清真寺;既有丝绸古道的远古传说,又有空港新城的崭新画卷……
境内古代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目前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8处:清代建筑洪水泉清真寺,明代修建的寺台石窑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石家营遗址,三合遗址,青铜时代(古羌族文化一卡约文化)的文化遗存—三十里铺墓地,汉代墓葬—上滩墓地。著名古建筑四处:夏宗寺、洪水泉清真寺、上拱北、下拱北。
夏宗寺位于三合镇瓦窑台村,始建于元朝,具有1600多年历史,距县城25公里,与我省兴海县的赛宗寺、尖扎县的南宗寺、乐都县的羊宗寺同称为“安多四寺”。元代末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在此落发皈依,该寺是历代高僧静修的圣地,历史上有多位僧人在此修行。夏宗寺原来的主要建筑有经堂寺、噶玛寺、汝贝多杰堂、八挂楼、笨康等,最兴盛时期建筑房屋有400多间,僧人40多人。
夏宗森林公园层峦叠翠,松涛荡漾,幽谷深奥,林木浓郁,山泉流水,山花烂漫,景色奇秀,宛如仙境,是平安区唯一的天然次生林林区,总面积3558公顷,是集森林与寺院为一体的3A自然风景区,每年农历六月举办“六月六”花儿会,是一处极为迷人的旅游胜地。
洪水泉清真寺位于洪水泉乡洪水泉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整个建筑由照壁、山门、唤醒楼、礼拜殿、学经堂等部分组成,建筑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该寺构筑精巧,高大宽敞,雄伟壮观,奇特的设计为青海省独有,其艺术价值在西北闻名。
上拱北又名“卧牛山拱北”,位于巴藏沟乡上马家村清泉水库北山顶,座北朝南,整个建筑由照壁、前院、后院组成。后院内建有面阔三间的硬山顶祭殿房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
下拱北又名“凤凰川拱北”,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位于上马家村北,此建筑前院已毁,后院保存完整。上拱北与下拱北整个建筑规模壮观,建造精美,布局严谨,砖雕、木雕构件尤多。
达赖故居位于石灰窑乡红崖村,十四世达赖喇嘛出生地。达赖故居一院四面房屋,均为木结构建筑,门窗、板壁和梁上装饰着雕楼精细的图案,古色古香,素雅大方。北面两层主楼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高大宏伟,气宇轩昂。1985年国家拨款维修,表明国家欢迎达赖回归的态度。
平安瑰丽的佛教文化,秀丽的山川,宜人的景色,雄浑神奇的高原自然风光及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人流连忘返。
富硒资源
硒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和分散相当稀少,是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主要具有提高肌体免疫机能、抑制肿瘤、保护肝脏、延缓衰老、修复细胞、解毒防毒、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抗氧化、抗污染等功能。富硒食品已成为人们营养、保健的首选,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2010年,初次探明平安区富硒土壤面积达到600多平方公里(75万亩),硒含量一般在0.23-3mg/kg,平均0.44mg/kg,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接近于已开发利用的浙江瑞安、上虞、江西丰城富硒土壤含量水平,达到足硒或中等富硒的水平,并且具有富硒面积大、地层较厚、硒含量浓度适中、无伴生的有害元素、富硒品质好、宜于开发利用等特点。处于富硒区的农作物硒含量显著高于非富硒区的农作物,其中富硒区大蒜中的硒含量是普通大蒜的2.59倍,马铃薯为2.38倍,油菜籽为4.36倍,小麦为2.85倍,蚕豆为2.6倍。
从发现富硒资源,到规划富硒产业、发展富硒产业,平安区正在走出一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发展之路。打造“高原硒都”,成为平安区发展高效农业的一个宏伟目标。2015年《平安区富硒产业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论证,富硒农畜产品检测研发中心和水肥一体玻璃温室建成投入运行。绿雏、金阳等4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富硒黄瓜、大蒜等7个蔬菜品种分别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检测,富硒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取得新突破。“五大富硒产业链”初具雏形,马铃薯、大蒜、油菜、富硒果蔬种植面积达8.8万亩;规模养殖场53家。绿雏蛋鸡、环宇蒜酱、芳谱菜籽油、金阳生猪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安驿”、“圣粞”两个富硒产品跻身省级著名商标序列。在第三届中国生态产业高峰论坛上荣获“中国十大富硒之乡”美誉,并被评为中国富硒产业联盟副理事单位。“高原硒都?健康平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主要物产
平安区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盛产春小麦、马铃薯、油料、蔬菜等。以牛、羊、猪为主的畜牧业相对发达。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镍、钴、铬、金、煤、石膏、钙芒硝、磷灰石、石灰石、高岭土、花岗石、矿泉水等18种矿种。磷矿+铁磷矿石1.65亿吨,元石山镍铁储量近10万吨,钴5000吨,氧化铬18万吨;冰岭山药用矿泉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属国内少见的优质矿泉水。野生植物有:云杉、桦树、杨树、柏树、高山柳、黄刺、沙剌、皂角、枸杞、沙柳等。野生动物有:白唇鹿、马鹿、岩羊、黄羊、沙狐、狼、旱獭、水獭、猞猁、野兔、獾猪、猫头鹰、雕、野鸽、大雁、蓝马鸡、蛇等。药草有近80种。
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30.45万亩,特色优势农作物达27万亩,有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紫大蒜等特色示范点26处,总面积达1.7万亩。
全区林业用地面积57130.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85%,其中有林地2427.33公顷,疏林地129.58公顷,灌木林地35108公顷,未成林地4460公顷,苗圃地61.4公顷,无立木林地32.62公顷,宜林地14911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01.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2%,林木绿化率5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