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这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资源丰富、景色宜人的土地愈来愈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伴随着共和国的年轮,尤其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平安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业的双手建立起了自己的新家园。如今的平安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青海高原东部的湟水谷地里,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一九七九年五月十二日,平安县成立后,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以主人翁的精神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用辛勤的汗水在这块沃土上浇灌出了一丛丛绚丽多姿的花朵。纵观今日的平安大地,农牧业生产欣欣向荣,城乡山川树木葱郁,水利事业生机勃勃,教育战线桃李芬芳,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县办工业前景喜人,医疗卫生日趋完善,财贸战线捷报频传,广播电视初具规模,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精神文明硕果累累、市政建设独具特色。
如今的平安区不仅是海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以县域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诸多方面已成为全区最有诱惑力的花园式城区。翻开平安历史的画卷,遗留在平安境内璀璨的古代文化闻名遐尔,古老而精巧的建筑令人叫绝。从湟水河畔的平安县城向西南方向行约三十余公里,在临近巍峨的阿米吉日神山脚下,便是平安区远近闻名的旅游盛地峡群林场,在这块风光迷人的林地里,还有一处胜名的峭岩悬空的夏宗寺。这里层峦叠翠,林木浓郁、山泉流水、山花烂漫、景色十分秀丽。
元朝至正十九年,西藏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四世活佛乳必多杰应元惠宗之召去北京,路过青海,一度居住夏宗寺、曾给刚满三岁的宗喀巴在这里授近事戒。噶玛巴乳必多杰去世后,有位叫南安然坚巴的修行者在此建造乳必多杰的灵塔和一座佛堂。后又经过几代当彩活佛的不断努力,夏宗寺逐渐发展成为一座较大规模的寺院,以塔尔寺为母寺,历辈当彩活佛成为夏宗寺主。迄今,该寺至少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来到新建的大经堂前面,只见大经堂从峭岩陡壁拔地而起,廊柱斗拱,飞檐挑脊、天花桑井、画梁、雕栋,实在是辉煌壮观。经堂后面是依着山岩叠起的七层佛殿,中间的殿堂内供奉一座佛塔,内藏宗喀巴在该寺青灯黄卷吟佛经时用过的袈裟和靴子。经堂后面的山崖上有一条栈道,可通岩顶。站在岩顶上极目远望,夏宗四周的景物尽收眼底,在这数不尽的美景中,要数寺背峭岩绝壁上的一棵松柏最引人注目。
据说,这棵松树是当年乳必多杰在此岩顶上给宗喀巴削发时,将一缕新削的发丝藏于崖腰的石缝里,就长出了这样一株柏树。全寺临水依山,由经堂、噶玛、八卦亭三个建筑群组成。沿经堂前伸出的松荫夹道再往前走,便是当年增人们护林的哨所“笨康”。从“笨康”亭放眼望去,整个夏宗林场如同披了一件绿色的薄纱,西面的山岳群峰叠翠,一条清流从峡谷潺潺流淌,从遥远的群山峻岭中闪着鱼鳞般的光泽流过崖底,在静如处业般绿色的松林、中腾起一片喧响,流向山外,宛如一位绿衣少女舞动着手中的白绫,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如今,风光迷人的峡群林场陪伴着夏宗古寺敞开热情的怀抱、迎接着四方前来观光旅游者。在峡群林场南侧,以它特有的秀色盘踞在莽莽昆仑的支脉——拉鸡山东段,山势峻险,嶙峋逶迤。成为平安、化隆两县的分水岭。一年四季,青沙山喜披青黛色的纱巾,仿佛永远耕耘着秀色春光。